首页 > 财趣 > 正文

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 加快形成符合首都定位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新华财经|2024年09月24日
阅读量:

北京的资源,尤其是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极其丰富,集聚了7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2所高校、超千家科研院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达1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以来,党中央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专门部署。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优势,有责任、有条件率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符合首都定位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把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作为“牛鼻子” 加快培育和壮大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方面,北京的资源,尤其是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极其丰富,集聚了7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2所高校、超千家科研院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达1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一;拥有创新人才资源总量近800万、各类科研人员55万,有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万人计划”专家,去年411人次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居全球城市首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用足用好这些资源,加大创新赋能发展力度,切实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要在加强前沿技术供给上下功夫。强化“从0到1”的原始导向,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努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清洁能源、医药健康等领域实现更多突破。

要在统筹科技力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央地协同、部市合作,以建设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科学统筹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资源,开展好“大兵团”协同作战。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凝聚更大创新合力。

要在集聚高水平人才上下功夫。用好中央支持政策,加快引进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紧密结合首都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医师科学家、大国工匠、高级人才等。健全人才全链条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对人才的综合吸引力,广聚天下英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把发挥产业优势作为重要抓手 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高精尖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途径。北京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800家、独角兽企业114家,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且每天仍新增330余家科技型企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30%,已培育出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元级,还锚定六大领域布局了20个未来产业。北京有底气、有实力进一步提高产业能级,不断巩固高精尖产业格局,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在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阵地上实现更大作为。

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做文章。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巩固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加强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挖掘、培育和服务,构建产业集群梯次,保持强大发展后劲。

要在发展未来产业上做文章。准确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立足北京优势,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6G、量子科技等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保持耐心和定力,争取形成更多先发优势。

要在发展数字经济上做文章。聚焦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活力、数字技术巨大价值。促进数字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扩大人工智能优势,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推广高级别自动驾驶市场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把发挥改革开放优势作为关键一招 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要素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北京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要素配置质效不断提高。北京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享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政策的城市,在市场准入、对外贸易等方面力度不断加大;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已连续进行了六轮政策创新,在人才评价使用、科研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生产力的变革,要求北京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打通堵点卡点,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要在优化创新生态上求突破。继续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谋划推进一批新的改革措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激励评价体系。

要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求突破。深化“两区”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促进人员、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有序流动。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制度改革,推动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办好“四平台”,完善航空“双枢纽”服务能力提升机制,提高出入境等便利化水平,积极引聚国际高端资源要素。

要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上求突破。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开展“无事不扰”试点,综合运用智能化手段,推行非现场监管改革。坚持和完善“服务包”“服务管家”、12345企业服务热线等机制,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不断擦亮“北京服务”品牌。(首都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李华罡、浦义富)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