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 > 正文

金叶护粮仓:解锁三湘大地粮烟融合密码

新华财经|2025年05月24日
阅读量:

近年来,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紧扣“国之大者”,以“农田共建、设施共享、主体共育、技术共构、产业共融”的“五共”模式为密码,解锁粮烟产业走向“共生共赢”的融合路径,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双轨上跑出加速度。

四季更替,时节变换。三湘大地,田间地头,时时、处处涌动着生机与希望。湘西永顺的烟苗在春风中舒展,常德桃源的稻田泛着新绿,郴州桂阳的烤房里飘出稻谷的清香……一幅“金叶铺锦、稻浪涌金”壮美画卷随着季节交替徐徐展开。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烟叶主产区。近年来,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紧扣“国之大者”,以“农田共建、设施共享、主体共育、技术共构、产业共融”的“五共”模式为密码,解锁粮烟产业走向“共生共赢”的融合路径,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双轨上跑出加速度。

农田共建:筑牢粮烟协同“压舱石”

土地是农业的根基,更是粮烟协同发展的核心载体。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深谙“良田出好粮、好地育金叶”的道理,将基本烟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顶层设计,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为粮烟双优双稳筑牢“压舱石”,将“巴掌田”升级为“高产田”,将“靠天收成”转变为“稳定增收”。

郴州桂阳县素有“湘南粮仓”之称,这里的万亩高标准粮烟田在春日里格外壮观:整齐的垄体如五线谱延伸,机耕道纵横交错,滴灌管网暗藏其间。桂阳以“宜烟宜稻、双优双保”为目标,有机衔接烟草行业资金与政府涉农项目。政策的春风更催生了“烟田即粮田”的新图景,“以前我家的这片田高低不平、零碎分散、排灌不畅,自从烟草公司和政府联合开展农田整治后,田块平了,路也通了,排灌也方便了,现在不仅烟长得好,后茬水稻也高产,一田双收,有粮又有钱!”烟农彭卓亚站在田间,憧憬着“一片稻香一片烟、黄金穗儿黄金叶”的丰收场景。

f6a160c4002b4a51a37ffa3f3a6aa7dd.png

郴州桂阳仁义镇高标准粮烟田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大安乡,连片的粮烟田如大地织锦,田埂相连、沟渠相通。当地政府与烟草部门携手建立1.4万亩基本烟田保护区,其中核心烟田1万亩,通过“农田保护制度化、流转规范化、轮作科学化”三位一体机制,实现烟稻轮作“五年规划、逐年置换”。烟农们惊喜地发现,经过轮作的土地肥力提升了,病虫害减少了,“打顶抹衩过后,用无人机施点叶面肥,那烟叶得长得多漂亮啊。”烟农龚锦花难掩丰收在望的兴奋。

从湘南到湘西,湖南烟区正以农田共建为笔,在2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勾勒出粮烟协同的“黄金版图”。当烟苗与稻秧在同一片沃土上接力生长,当“烟叶稳收”与“粮食稳产”成为田间地头的双保险,三湘大地的每一寸良田都在诉说着粮烟协同发展的丰收故事。

设施共享:激活降本增效“新动能”

农业设施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单一功能的发挥,而在于全周期、多场景的赋能。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将烟叶育苗大棚、烤房、农机等设施“跨界复用”,让烟叶产业链变身“聚宝盆”,为现代农业降本增效激活“新动能”。

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新厂镇新厂村,县政府与靖州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共同建设了48栋生物质新能源烤房。这些烤房不仅可以服务于烟叶烘烤,还可以将刚收获的稻谷、油菜籽烘干;新烤房还用上了更加环保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常年参与农作的村民周阿姨对此深有感触:“之前烤房大多用煤,现在用的是生物质颗粒,更加环保了,环境也更好了。去年他们烤烟、烤谷子、烤油菜籽时我都到场帮忙,也赚了点钱。”受此鼓舞,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政府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建设更多新能源烤房,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现实助力。

而在长沙宁乡市喻家坳乡,烟草基础设施的“一物扮演多角”演绎着“降本增效”的传奇。曾经只在春季忙碌的育苗大棚,如今四季流转着不同的生机。育烟苗移栽后的空档,大棚内恰好接替种植上高附加值的果蔬,西瓜、黄瓜、哈密瓜齐上阵。“大棚昼夜温差大,种出的瓜果特别甜,去年一棚哈密瓜就卖了3万元!”烟农老张指着大棚里即将成熟的果实,眼中满是笑意。而在分级场地,非收购季的烟叶分级台摇身一变,成为栀子花分拣流水线。标准化的操作台让“中国栀子之乡”的鲜花分拣效率提升30%。烤房群里,刚烤完烟叶的密闭空间正孕育着新的财富——平菇菌棒整齐排列,每座烤房年可产出5000斤食用菌,“黄金叶”与“白银菇”在同一个空间里奏响增收二重奏。

1974549e356e4495b9733f79fe499ca4.png

在烟叶分级场所进行栀子花分拣

从湘西南到湘中,设施共享的创新实践如春风化雨,当烤房不再只属于烟叶,当大棚成为四季生金的“魔法屋”,湖南烟区用智慧与创意证明,农业设施的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开发,而是全周期、多场景的赋能。

主体共育:培育粮烟产业“新农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湖南各烟区深刻认识到,只有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才能让粮烟融合的种子在田野里生根发芽。从夜校课堂到田间实训,从政策扶持到典型带动,一场关于“人”的振兴工程正在三湘大地悄然上演。

在衡阳市衡阳县台源镇的“同航夜校”里,40岁的烟农胡科能正盯着屏幕学习无人机植保技术。作为新一代职业烟农,他不仅精通烟稻轮作技术,还能熟练操作智能农机,成为十里八乡的“技术达人”。衡阳的“主体共育”工程如同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像胡科能这样的“新农人”:联合南华大学开设“职业烟农训练营”,邀请全国十佳农民朱霞分享创业故事,组建“同航”宣讲队深入田间地头……一系列举措让80后、90后新生代烟农占比提升至20.6%,家庭农场达75户,农民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的“金叶课堂”则是另一番景象。全国人大代表、“油菜大王”沈昌健正在讲授土壤保育技术,台下坐着的不仅有烟农,还有周边的种粮大户。常德推行“种植在户、服务在社、指导在站”模式,将110户职业烟农培养成“多面手”——他们既能种出优质烟叶,也能管好烟后水稻,更能带领乡亲发展多元产业。“烟草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夯实了农业基础,更为农民兄弟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路。”沈昌健说道。

072f62acd6fe448d81ea6f9cb8a8eb41.png

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烟稻协同发展之景

从湘南夜校到湘北课堂,主体共育的号角唤醒了乡村的人才活力。当“面朝黄土背朝天”逐渐成为过去,当“手机种田、数据管墒”成为新时尚,湖南烟区正以人才振兴为支点,撬动着农业现代化的杠杆。这些扎根土地的“生力军”,不仅是粮烟融合的践行者,更是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技术共构:创建现代农业“新模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打破行业壁垒,将烟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大农业需求深度融合,从无人机植保到智慧平台,从绿色防控到新能源应用,一系列技术创新让传统农耕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希望的田野上翱翔。

暮春的湘西州永顺县塔卧镇,6架无人机正掠过烟稻轮作区,搭载的多光谱摄像头实时扫描作物叶面,精准识别病虫害区域。“相比传统方式,无人机施药效率提升20倍,农药用量减少40%。”烟叶技术员吉中韬的介绍里,藏着科技赋能的“密码”:这里构建的“天-地-空”立体防控体系,集无人机监测、诱虫灯诱捕、赤眼蜂生物防治于一体,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100%,让烟稻病虫害发生率下降30%。更令人惊喜的是,完成烤烟育苗的大棚正在变身“智慧温室”,通过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农民们实现了从“凭经验”到“看数据”的跨越,还能育出更健壮的西瓜苗、香瓜苗。

张家界市慈利县的“智慧烟粮”平台,科技与农业的融合正在上演。农民们只需轻点手机,就能查看农田墒情、气象预警和病虫害预测,甚至能远程操控灌溉系统。在桑植县,3500余座新能源烤房正在改写传统烘烤模式:光伏板覆盖的棚顶不仅为烤房供电,更将清洁能源引入农业生产,年发电量达1800万千瓦时,实现了“棚上发电、棚下烤烟”的绿色转型。

d9e3ed62ac0a4722ac713d4d3fc40b59.png

“棚上发电,棚下烤烟”的绿色烤房

从湘西的无人机到湘西北的智慧平台,技术共构的实践让“科技种田”从梦想照进现实。当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等现代技术融入传统农耕,当绿色防控、精准施肥成为田间标配,湖南烟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驶上现代农业的快车道。

产业共融:绘就三产融合“新图景”

单一产业难兴村,多元融合才是金。湖南烟区以烟叶产业为纽带,打破产业边界,将粮烟种植与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电商物流等业态深度融合,让“一片叶子”带动“一链繁荣”,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三产融合的壮美“新图景”。

在永州,产业综合体模式勾勒出更加丰富的“烟叶+”版图。宁远县周家坝烟区产业综合体将烟叶发展融入九嶷山风景旅游布局,实现“烟叶+水稻+旅游观光”的完美结合。作为享有“硒锶之乡”美誉的县区,新田县的产业建设更显因地制宜特色,依托独特富硒资源禀赋,构建出了“富硒+烟草”产业体系,并延伸开发富硒大米、富硒蔬菜等系列农产品,同时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结合“长寿文化”推出康养旅游路线。

60b3537bfcbd426e95150a925734e923.png

周家坝烟区综合体的秀丽风景

邵阳市新宁县安山乡的“烟稻公园”则是另一番繁华景象——单轨运输机在田间穿梭,智慧烟田平台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稻米加工厂里“香源宝庆”生态米正在包装。这里构建的“烟叶+优质稻+特色果蔬”产业体系,让农民一年的收成有了基本保障。经过色选、抛光、真空包装的“香源宝庆”烟后稻生态米,正通过“湘村636”终端平台和“邵阳红”出货仓出村进城。厂长李小红介绍道:“烟后稻米口感软糯、营养丰富,我们建立了从种子到筷子的全程追溯体系,每包米都能查到生长日志,在‘636’平台上线后供不应求,让我从烟田里再赚了一桶金,发展烟稻产业的信心越来越足。”

从湘西南的瑶乡到湘中的丘陵,产业共融的实践正重构乡村经济版图。湖南省内目前共有行业级烟区产业综合体20个,培育出“郴旺香米”“九嶷素米”“金秋富硒大米”等优质烟后稻米品牌,并利用“湘村636”“湘汇636”加盟终端等自有渠道,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当烟叶从单一作物升级为产业纽带,当稻田从粮食产地蝶变为三产融合的舞台,湖南烟区用“烟叶+N”的无限可能,诠释着“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发展逻辑。

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华章,从“烟稻轮作”的传统智慧到“五共模式”的现代创新,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探索从未停歇。当农田共建筑牢根基,设施共享激活潜能,主体共育培育人才,技术共构注入动力,产业共融拓展空间,“粮烟协同、三产融合、城乡共兴”的和谐之音在三湘大地奏响。如今的湖南,112万亩粮烟轮作区不仅实现了粮烟协同发展,全省烟区每亩种粮增收1500元左右。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征程中,湖南正以粮烟融合为笔,以产业振兴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新的华章。当“金叶子”守护“粮袋子”,当“新动能”激活“旧土地”,三湘大地必将迎来更加绚烂的丰收图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湖南经验”。(杨慧宇 杨坤 滕梦瑶)

 

编辑:张煜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