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趣 > 正文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万能作业技术”产业应用

新华财经|2025年06月03日
阅读量:

近日,中国石油学会连续管工程专业委员会在武汉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连续管技术发展迈入新阶段。该专业委员会是由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高校等单位共同组建,是中国石油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7a639a232cae4602b9d91efc537d1135.png

据了解,连续管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万能作业技术”,相比传统作业模式,作业效率提高3至4倍,综合作业成本降低32%以上,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老油田挖潜、深井超深井作业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油气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石油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利器。

会议指出,连续管技术作为油气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技术攻关、迭代升级和专项推广,我国已自主研制出系列连续管作业装备,开发了涵盖储层改造、试油完井、井下作业等5大类60余种作业工艺及配套工具,并成功建设了整装油田和集成应用示范区,形成了百亿规模新兴产业,并创造了单机年作业542井次的世界纪录,推动我国成为全球连续管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焦方正表示,我国连续管技术经过多年持续攻关和规模推广,基本实现“技术全系列、应用全覆盖”。连续管工程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推动连续管技术高质量发展,对加快原始创新和技术迭代升级、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次日,首届连续管技术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开幕。会议以“创新应用场景 激活万能潜力 共享连续管产业发展”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李根生、孙金声、谢玉洪以及油气井干预与连续管协会(ICoTA)主席斯蒂芬·莫尔等专家应邀出席,会议由孙金声主持。此次会议聚焦连续管技术的创新发展,7名国内外特邀专家围绕连续管技术创新、装备研发、工程应用及未来趋势等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会议还分别举办了连续管装备、工具与软件,连续管技术及应用等两个专题研讨会,21位国内外专家交流了相关技术突破和工程实践。

苏义脑指出,连续管技术在业内被称为“万能作业技术”,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它具有高效、清洁、安全和智能等四个方面的优势,所谓智能,指连续管可以通过光纤等大幅提高信息传输速率,从而为智能化实现提供条件,例如:作业综合效率提高40%以上。我国从2006年开始连续管技术攻关,攻克了装备制造、连续管加工和井下工具开发等诸多难题。以中国石油为例,从2010年到2024年,连续管技术的作业量每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8.8%,总量增长了34倍,作业的深度、广度、效率和技术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总经理,中国石油学会连续管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刘绪全表示,我国研制了适应山地复杂地形和高度自动化的连续管装备,开发了适用于复杂工况条件的工艺技术及配套工具,建成了高水平集成示范区和拓展应用区,连续管技术年作业量突破15000井次,年均增长近30%,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产业配套-商业化应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生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万米深层油气的动用开发,页岩油气水平段的不断延伸,CCUS、地热、地下空间利用等新能源新业务高速发展,连续管技术作为适应性强、传输性好、时效性高、覆盖面广的工程技术,要深化全球合作,突破技术边界、拓宽应用场景,推动我国双碳战略转型和全球能源科技创新。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