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新金融峰会在新加坡举行 促进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金融互联互通
嘉宾们聚焦中新双方深化金融合作、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及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展开了交流探讨,为进一步促进中国西部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金融互联互通建言献策。
6月11日,2025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暨中新金融峰会在新加坡举行。本次大会以“连接区域、融合贸易、促进增长”为主题,吸引了中新两国政府部门、知名企业及东盟国家200余位精英代表参加。会上,嘉宾们聚焦中新双方深化金融合作、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及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展开了交流探讨,为进一步促进中国西部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金融互联互通建言献策。
金融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重要驱动力
今年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10周年,10年来,金融合作始终是中新合作的一大重点领域。2025中新金融峰会,通过1场主论坛联动2025陆海财经论坛、人民币国际化圆桌会议等平行活动,让金融合作的核心脉络贯穿始终。
在主论坛上,各路嘉宾就中新金融合作10年的成果及未来前景进行了交流、展望。据介绍,10年来,中新跨境融资通道不断拓展,新加坡成为重庆实际使用外资最大来源国。
数据显示,10年来,重庆打通了国际商业贷款、跨境融资担保、跨境发债等中新跨境融资通道,帮助渝企实现跨境融资超230亿美元;在新加坡发行债券38支、数量位列全国前3。同时,通过中新金融合作,重庆还辐射带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1个西部省区实现赴新加坡融资超70亿美元。
中新金融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赋能
在当天举行的“人民币国际化圆桌会议”上,200多名中外嘉宾围绕“新选择、新动能,人民币国际化助力陆海新通道发展”这一主题,聚焦人民币国际化助力陆海新通道发展、金融服务创新等话题,通过主旨演讲、炉边对话、圆桌讨论、专题宣介等形式进行深入研讨,为中国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支招。
“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和金融领域影响力的提升,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四大支付货币。新加坡作为全球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和主要的离岸人民币枢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新加坡交易所集团副总裁保得胜表示,展望未来,新交所将继续助力中新金融合作和双边市场互联互通。
未来,中国如何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圆桌会议中,嘉宾们进行了交流探讨。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亚洲经济发展注入稳定动能》为题进行了分享;在炉边对话环节,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行长史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围绕人民币国际化前景、人民币国际化助力陆海新通道建设、数字人民币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在圆桌讨论环节,华侨银行亚洲地区研究与策略主管谢栋铭、中国银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刘云飞、新加坡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兼全球外汇与汇率主管蓝国聪、大华银行全球市场部总经理Kelvin Ng及富敦基金管理公司首席业务发展官袁显勤,围绕区域人民币市场建设及金融服务创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离不开数字化赋能
数字化技术赋能金融合作,也是嘉宾们在本届中新金融峰会上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数字技术是对整个经济的重塑。”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院长杨赫表示,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提升生产环节的效率,还会给流通环节、消费环节及金融等领域带来新的革新。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认为,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很多跨境融资、跨境服务,都需要数字技术来提升效率。另外,目前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快速支付体系还没有完全打通,今后一旦打通,企业跨境贸易和人员跨境交流就会更便利。这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
印度尼西亚银行执行董事尤加·阿芬迪则表示,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更好地让基础设施“连接”起来,也能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金融互联互通。
新加坡星展银行董事总经理及全球主管蔡维扬认为,以新加坡和重庆为双枢纽,利用数字平台(如贸易融资、跨境支付),可辐射东南亚与中国西部,促进双向投资流动。
推动金融政策和实施方案落地
本届中新金融峰会还针对数字化建设、绿色经济发展、人民币国际化、陆海财经等细分领域,侧重推动金融政策与实操方案落地,助力中新双方深化金融合作。
比如,作为峰会核心平行活动,“新选择 新动能——人民币国际化助力陆海新通道发展”现场发布了多项创新成果。其中,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首发“中银跨境e商通”跨境电商境外收款服务,通过全流程线上化操作,为境外支付机构和电商平台提供资金母子账户管理、资金汇兑、跨境汇款和银企对账等“一揽子”综合金融保障。
“2025陆海财经论坛”则聚焦“中国产业出海的趋势与愿景”,致力于让金融服务成为连接产业与市场的桥梁。论坛上,中信建投证券发布《东南亚产业发展投资报告》,提出可以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数字贸易领域等领域的金融投资机遇。
中国建设银行新加坡分行宣布设立“惟仁慈善基金会”,首笔捐赠款项用于“新加坡-中国青年实习交流计划”,通过金融机构公益平台促进跨境人才流动。(马兵 钟金凤)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