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 正文

中海油投用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 将尝试“岸碳入海”

新华财经|2023年06月01日
阅读量:

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正式投用,每年封存量达30万吨,累计将超150万吨,这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

新华财经深圳6月1日电(记者 印朋)6月1日,中国海油集团宣布,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正式投用,每年封存量达30万吨,累计将超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这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领域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

累计封存量将超过150万吨

1日9时30分,在恩平15-1平台中控室,一声清脆的鼠标键敲击声之后,二氧化碳回注井“采油树”的主阀和翼阀被打开,显示屏灰色柱状图瞬间变为绿色。伴随着压缩机隆隆的轰鸣,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通过一条深入海底的“绿色通道”,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远、在海床800米底下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邓常红说,适合海底碳封存的储层包括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层、不可采煤层等。以穹顶式地质结构深部咸水层为例,这种结构多数类似一个直径超过10公里的大“碗”,注入其中的二氧化碳由于密度比地下咸水低,因此会自动运移到“碗”的顶部。由于“碗”顶有厚厚的不渗透或渗透性很低的覆盖层,二氧化碳很难渗出,因此具有良好的封闭性。

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搭载总重750吨的我国首套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装置模块,核心设备包括二氧化碳压缩机橇、分子筛、冷却器等。按照设计方案,这里每年封存的二氧化碳总量达30万吨,累计封存量将超过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

建设运维二氧化碳回注井成本较高。据了解,恩平15-1平台二氧化碳回注井投入2.57亿元,每年约250万维护费。同时,每储存一吨二氧化碳,需要500-1000元的成本。

选址南海结合地质条件与油藏特点

二氧化碳回注井为何在我国南海首先投产?

恩平油田总经理万年辉介绍,恩平15-1油田是我国南海首个高含二氧化碳油田,“此次和二氧化碳回注井同时投用的还有恩平15-1油田的高含二氧化碳原油生产井。这样的井在平台上共有4口,所产生伴生气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5%,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造成较大规模的温室气体排放,现在这些二氧化碳将被全部回收。”

专家介绍,一般的常规油藏里除了原油和水,都是以天然气为主的伴生气,然后通过采油把油气水混合采出来,在海上平台进行油气水分离后,分出的伴生气可以外输或者就地发电供平台使用等。恩平15-1油田油藏比较特殊,它是南海第一个二氧化碳气顶油藏,这种油藏的伴生气是以二氧化碳为主,浓度高达95%以上,预测累产气约8.3亿方。

恩平油田群开发项目钻井总监邓成辉说,当前世界范围内可借鉴的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的钻完井技术和成功案例近乎空白。中国海油成功研发了低密度耐二氧化碳腐蚀水泥浆体系、低温流变性稳定钻井液体系,优化封堵剂类型及粒径配比,形成了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回注、封存钻完井工程技术体系。

海洋本身具有强大的二氧化碳存储能力。中国海油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尹汉军说,1升海水最大可以溶解250至350毫升二氧化碳,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约20亿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临海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2.37亿吨二氧化碳。海水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了二氧化碳封存的安全性。

“岸碳入海”前景广阔

今年1月,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我国海上封存二氧化碳潜力巨大,预测达2.58万亿吨。

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开展了约100个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S/CCUS)项目,年二氧化碳捕集能力已超过400万吨,比2021年增长33%。

据预测,我国CCUS市场需求量大,行业前景光明,预计2050年CCUS技术市场规模超过3300亿元/年。

在恩平项目的基础上,中国海油已经在广东惠州启动我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未来将捕集大亚湾区各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等方式输送到珠江口盆地海域进行封存。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齐美胜说,中国海油将继续加大科研攻关,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发展,提高采油效率的同时解决二氧化碳封存的问题,推动“岸碳入海”示范项目落地落实,为后续油气田开发以及沿海高排放企业的大规模减排提供借鉴和指导,开辟降碳环保新道路。

中国海油集团副总经理周心怀说,“十四五”期间中国海油碳排放强度将下降10%-18%,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资本性支出之比达到5%-10%。力争到2050年,中国海油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超过传统油气产量占比,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编辑:郭洲洋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