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用 > 正文

杨志明:对待建筑施工一线大龄农民工“转岗”“转场”要更有温度

新华信用|2022年03月27日
阅读量:

“清退令”主要是从建筑行业特点和从业人员健康安全出发,保障安全生产。但其对建筑行业发展和大量“超龄农民工”个人权益产生的广泛影响值得深思。

新华信用北京3月27日电(李伟、冯钰林)近期,舆论关注到一些地区陆续发布的建筑业“清退令”对“超龄农民工”的影响问题。上海、天津、广东深圳、江西南昌、湖北荆州等地对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进行严格管理,有的明确规定“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还有许多地方虽暂无相关“清退令”发布,但事实上不少工地有用工年龄的隐形门槛。

建筑工地是“超龄农民工”安全事故高发易发区域。仅2021年6月,湖北荆州、江苏泰州都有事故发生,伤亡农民工均超过60周岁。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多、露天作业多、手工及繁重作业多,超龄带来的体力和意识问题都与风险要素相关,加之施工现场居住条件差、重体力要求的高盐高油饮食等对老年人健康均十分不利。

“清退令”主要是从建筑行业特点和从业人员健康安全出发,保障安全生产。但其对建筑行业发展和大量“超龄农民工”个人权益产生的广泛影响值得深思。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提出,对待建筑施工一线大龄农民工“转岗”“转场”要更有温度。

农民工是建筑业“主力军”、产业升级“生力军”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民工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就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双手托起了城镇化的“中国速度”,用汗水“浇筑”了城市文明的未来,起早贪黑,日晒雨淋,也给自己留下了粗糙开裂的手掌和佝偻弯曲的身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亿人,此后逐年增加,2019年为2.9077亿人。2020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3%,为5226.48万人。从事建筑业农民工月均收入4699元,比上年增加132元,增长2.9%,略高于平均水平,低于制造业3.5%的增速。

农民工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主力军”,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支柱产业。杨志明表示,“作为我国建筑工人的主体力量,农民工为‘中国建筑’崛起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定意义上,读懂农民工也就读懂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密钥’。农民工在我国防疫与复工双兼顾中更是作出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

除建筑业外,制造业、服务业也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阵地。在“人口红利”减弱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农民工奔向第三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在2014年达到峰值,为6109.1万人,2020年降至5226.48万人,降幅为15.5%,仍然占到建筑工人约80%,相比较农民工集中的行业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最高。

与此同时,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人数持续增长。2011年,我国大专以上文化农民工人数为1340万人,到2020年增加到3484万人。这一方面说明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一群体有望成为助力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促进农民工就业,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对此,杨志明建议,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集中资金集中培训。新一轮疫情冲击下也可“以工代训”,推动“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变,尤其是要积极帮助大龄农民工通过新技能培训来转岗,拓展就业渠道。“还要注意2019年以来人社部发布的56种新职业,引导农民工学习新技能投身新职业。”

杨志明表示,我国是个技能大国,技能劳动者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是个“短板”,老一代农民工经过勤学苦练,多掌握实际技能且有不少人是掌握技术诀窍的高技能人才。“十四五”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技能提升进入黄金发展期,挖掘农民工技能人才行动悄然兴起,防疫中用工大省“硬核复工”凸显农民工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发展新型建筑业,让农民工“留得下”也能“回得去”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85亿人,平均年龄为41.4岁,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为26.4%,且连续多年呈递增趋势。日益增多的“超龄农民工”转型之路如何能走得更稳健?生活如何能得到更多保障?

杨志明说,老一代农民工“转岗”或“转场”更需要我们有温度地给予帮助,由于建筑施工劳动强度较大,老一代农民工经过三、四十年的辛劳,不少人的体力、精力已不适合建筑施工一线“爬高上架”等高强度且有风险的劳动,在最大限度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需要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和新职业培训,助其转到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业岗位,也可依据身体状况和本人意愿转到辅助性岗位,这往往要与建设项目的工程期衔接,与“以项目参保”衔接,与所掌握的技能技术衔接,不宜“一刀切”。“当前已经有不少超龄农民工‘转场’进入灵活就业市场,很多50岁以上女农民工经过技能培训,成为家政服务业的中坚力量,城市保安、保洁岗位上也有很多超龄农民工,他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在灵活用工中进行双向选择。”

当前,工人老龄化、人工成本高涨、“用工荒”等现象推动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加大,由于支撑传统建筑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根基”出现新变化,建筑业亟需扔掉“劳动密集型”标签,向“创新驱动”的新型建筑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当前需要正视和解决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建筑业的‘招工难’问题,发展新型建筑业,增强新技术的新鲜度和新技能的吸引力,有效应对一些建筑企业实际存在的用工‘青黄不接’现象,推动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转变。”杨志明说。

在高龄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杨志明认为,即便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即便没有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务协议、劳动协议、劳动约定等都应切实保障劳动权益。不仅如此,还要统筹考虑改善农民工住宿条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需求。

比如住宿,他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城市多元化租赁住房市场的过程中,建设一大批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小型租赁式住房。“实践证明,‘小户型、低门槛、政府补、滚动租’的办法更利于改善农民工的住宿条件、也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也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和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的有效措施。”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