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报 > 正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财经|2023年02月28日
阅读量: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从政策层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步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力量。

新华财经北京2月28日电(分析师于春春) 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合作备忘录,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数字乡村引领区,将积极探索形成浙江创新、全国共享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从政策层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步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力量。

一、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步伐加快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正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三大战略的交汇处,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而后,数字乡村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已经从战略构想、方案规划迈入试点实施推进的新阶段。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把数字乡村摆在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位置,并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阶段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部署了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数字治理能力提升、乡村网络文化振兴、智慧绿色乡村打造、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网络帮扶拓展深化等八个方面的重点行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导的基础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为乡村产业兴旺与共同富裕奠定生产力基础。例如,在农村电商领域,我国淘宝村数量从2009年的3个增长至2022年的7780个。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在农业数字化应用领域,2022年5月,我国发布了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以无人农机为最终产品形态,提出灵巧整机架构、通用数字底盘等九大前沿和关键技术。试验抽样数据显示,智能农机具备连续工作、全时作业能力,实现作业效率、作业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降低了作业成本。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支撑。近年来,我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通信为例,从2010年全面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到2022年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2022年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93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

二、浙江率先启动建设“全国数字乡村引领区”

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合作备忘录,支持浙江建设数字乡村引领区。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数字乡村引领区,将积极探索形成浙江创新、全国共享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

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地,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是全国乡村信息基础最好、数字乡村建设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8.3%,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238.9亿元,网络零售额超千万元的电商专业村达2400多个。

据了解,浙江构建了“乡村大脑+浙农应用”的总体构架,全面支撑数字乡村建设。“浙江乡村大脑”是以“11153”为核心构架,一个数据仓,一张“三农”全域地理信息图,一个“浙农码”,以及知识库、规则库、算法库、模型库、组件库等五个库,初步形成了农业智能、乡村智治、农民智富三方面的能力。目前,“乡村大脑”已覆盖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贯通,同时也支撑了“浙农”系列应用和地方特色应用80余个,日均访问量超120万次。

在助力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浙江创新探索“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先行建设畜牧业、渔业、茶叶等产业大脑,建立产能预测、风险预警、市场对接、要素流通等智能模型和功能服务,已认定数字农业工厂278家、未来农场20家。例如,在嘉兴海盐县,青莲未来牧场依托“浙农牧”应用,重塑生猪全产业链,建立了“云上牧场”“数智工厂”“流通直达”“用户优服”四个场景,实现生产效率和效益双提升。

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及数字治理方面,浙江率先实现行政村5G网络、快递服务全覆盖,农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2600多万个。“乡村钉”“线上村民说事”等数字治理新模式有效推广,全国首个全省统建的农村集体经济数字应用“浙农经管”已在2.3万个村社全覆盖。创建378个省级未来乡村,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数字服务集成落地。

未来,浙江将开展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乡村产业数字化增效、乡村数字服务提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乡村“四治融合”推进、乡村数字基础提升等六大行动,推进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

三、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仍有诸多难题待破解

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和农村全方位数字化发展,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数字化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但同时,数字乡村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数字化水平存在差距。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5G、光纤网络等覆盖有限。《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为37.9%,其中东部地区 41.0%,中部地区 40.8%,西部地区34.1%,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除了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同样较为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开展的一项关于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比城市居民低了37.5%,其中,农民在电脑使用、电脑工具价值开发、数字化增收能力方面的差距尤为突出。

二是数字化与农业生产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为主,从事规模经营的农户比重较低,难以发挥数字化规模优势。同时,农村居民掌握的数字化知识、技能相对有限,大多数居民的数字化使用场景还停留在社交娱乐、生活缴费等方面,难以对数字化生产场景的应用形成支撑。此外,乡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之间融合度低,没有将数字技术充分应用到产业融合过程中。

三是资金和人才短缺。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还是数字化应用平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资金投入方面,《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总额为341.4亿元,仅占国家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的1.4%,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县( 市、区) 用于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才方面,数字乡村需要更多人才加入,而长期以来,大量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村里老龄人群占比较高,同时,高技能人才扎根乡村动力不足,使得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难题,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指出,一方面,要加快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乡村地区信息化发展,促进城乡基本网络服务均等化。同时,也要因地制宜,针对数字产业运营商、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和金融科技企业等面向乡村场景的相关研发和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和奖励。另一方面,要落实人才吸引政策,提高对“新农人”的数字培训力度,完善和落实对乡村创业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汤志伟等研究指出,应对城乡间、东西部间的“数字鸿沟”这一问题加强政策干预,通过行政手段打通资源传输渠道,扩大农村地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覆盖范围和受众人群,降低农村居民接触数字技术的难度,弥补数字鸿沟。在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应用能力方面,要强化村民的数字乡村理念,并打造能够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需求的数字服务平台,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兴趣和意愿。

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pdf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