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副局长陈晓勇: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筑牢金融安全堤坝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副局长陈晓勇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东银行业保险业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提升服务质效、深化改革开放、筑牢安全堤坝,为广东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贡献金融力量。
新华财经广州9月29日电(记者孟盈如)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副局长陈晓勇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东银行业保险业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提升服务质效、深化改革开放、筑牢安全堤坝,为广东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贡献金融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末,广东省银行业总资产3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各项贷款余额26.17万亿元,比年初新增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保险业总资产2.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险资入粤”加速,保险资金投资广东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3%左右。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为广东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陈晓勇表示,广东监管局在引导金融资源配置上,重点突出“精准”和“普惠”。
一是重点领域资源倾斜。1-8月,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1.7%、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19.3%,分别高于全部投资18.3个、15.9个百分点,显示广东制造业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高端设备等领域,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广东金融业紧紧围绕广东制造业当家“五大提升行动”等重点领域,加大资源投放力度,截至8月末,全辖(不含深圳,下同)制造业贷款余额2.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32.8%;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信贷余额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59.1%;绿色生产制造贷款同比增长89.79%,积极支持制造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是薄弱环节力补短板。针对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监管局督促辖内银行机构持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大力支持“百千万工程”,持续引导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加大对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县域的投放。
广东辖内涉农贷款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领先出台农险大灾预赔付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超过6万亿元,同比增长14.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3%,贷款户数同比增长26.9%;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816.9亿元,同比增长15.6%。
同时,广东金融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一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大湾区专属重疾表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20个典型案例”。截至2023年8月末,大湾区内地九市共有32家“跨境理财通”试点银行机构,涉及相关跨境资金汇划3.02万笔,金额63.13亿元。继“澳车北上”等效先认后,推动“港车北上”等效先认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筹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二是助力构建更为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广东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制建设,广东养老金融产品试点范围全国最全,个人养老金试点开户数等重要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针对金融风险防控,广东监管局积极应对,坚决筑牢广东金融安全堤坝。
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辖内国有法人机构实现党建入章、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重大事项党组织前置研究“三个全覆盖”,地方中小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短板不断补齐,近5年实现34家高风险机构“摘帽”,累计处置不良资产5000多亿元,建立起“1+7”适度管理竞争的广东农合机构市场体系。
认真执行“金融16条”,切实做好“三保”工作,全辖房地产贷款规模5.3万亿元,同比增长1.9%,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1-8月,全辖累计处置不良资产934亿元,同比多处置232亿元,全辖不良贷款率1.25%,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
陈晓勇表示,在持续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广东金融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应对金融风险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广东监管局将引导金融机构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金融支持。要纵深推进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探索扩大“跨境理财通”试点范围,研究探索“跨境保险通”,进一步便利大湾区人员流动和生产生活。
同时,积极应对信用风险反弹压力,稳妥处置房地产金融风险,助力地方政府“因城施策”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新政,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