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财经观察】千年古铜都,见证资源城市复兴——春节返乡见闻之致敬魅力铜都“铜陵”
小城因铜而得名、闻名,即“产铜之山陵”,别称“中国古铜都”,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本地孩童便常唤谚语,“铜陵有八宝,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八宝中金属资源超过半壁江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新华财经北京2月13日电 家乡铜陵地处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纵横、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小城因铜而得名、闻名,即“产铜之山陵”,别称“中国古铜都”,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本地孩童便常唤谚语,“铜陵有八宝,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八宝中金属资源超过半壁江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城市面积小(约30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少,但人均GDP较高。生长在这座城市18年,曾经习惯了这座皖南小城的便利、习惯了这座工业城市的灰色天空,离开这座城市也有十余年,当今年春节再度回到这里,带着“返乡见闻”的视角,同长辈们聊起城市早些年的发展,我又一次认识他、了解他、敬佩他,借此机会宣传我的家乡“铜陵”。
铜陵市人均GDP位居全省第四(2021)
资料来源:Wind,安徽省统计局,申万宏源研究
立足于资源禀赋,因“铜”而生、因“铜”而兴。追溯历史,早在商周时期,铜陵所处地域便已创造出了璀璨的铜文化,先后发掘了近百处矿冶遗址,铜陵市博物馆收藏了1400件以上的青铜文物,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李白、王安石、苏轼等历代名人的游览记载。采铜业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李白的诗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还原了描写了冶铜工人冶炼的场景,“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描绘了对冶铜场景的感受。
新中国铜工业长子,担共和国工业强国之重任,多项冶铜事迹载入史册。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铜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十分匮乏,为了扭转这一局面,1950年左右,中央政府决定在铜陵自行开发建设第一座大型铜矿,而后成立了第一座自行设计的铜冶炼厂,冶炼出第一炉铜水,并以此浇铸了第一块铜锭。它代表着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雏形的出现,代表着新中国的炼铜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代表着中国铜矿冶炼人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
新中国第一座铜矿(上世纪50年代初恢复生产的铜官山铜矿)
铜官山冶炼厂(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起来的第一座冶炼厂)
1953年5月1日,铜官山冶炼厂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
铜官山冶炼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块铜锭
资料来源:央视纪录片《信物百年》,申万宏源研究
依靠制造业强市,工业基础支撑有力。依托于铜资源,铜陵逐步成为一个拥有完整铜产业链的工业城市,铜文化建设成就显著。早年围绕着铜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上游铜矿开采、中游冶炼、下游铜产品加工,同时匹配相关的辅助支持性行业。市中心居民区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铁路穿行城市,这条穿城而过的铁路叫“有色铁路专用线”,是在冶炼厂建设之初专门为运铜修建的,最繁忙的时候,这条铁路线昼夜不停,每天运送几百吨粗铜。
铜陵市产业分布(占比)
资料来源:Wind,安徽省统计局,申万宏源研究
铜工业孕育了铜陵有色集团,是老一辈铜都人奋斗的心血。中国是全球主要的精炼铜产量贡献国,在中国各省份中,安徽(主要是铜陵)的精炼铜产能占比排名前三。20世纪90年代,铜工业产值一度撑起铜陵市约90%的经济总量,铜陵有色集团便是全市铜工业的核心,集团逐步发展壮大,下属企业众多,曾经覆盖了冶炼、加工、冶铜衍生品销售、装卸运输服务、房地产、医院、教育等本地产业,贡献了全市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我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那三代铜陵人有很多在这个大集团中、为中国铜工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毫不夸张地说,在铜陵随机遇到10个路人中可能就有1人和有色集团相关。作为金融行业从业者的我,以产业视角来看他,感受到他承载着铜陵三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辉煌过,却也必须面对资源型城市的传统难题。资源型城市逃不开的难题是随着长期的开采与消耗资源终将枯竭困境,进而导致城市增长动力衰退,工作机会减少,自然环境恶化,人口净流出等系列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铜陵主要经济指标趋势走弱、经济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有色集团有很多的下属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过度依赖于单一重工业,下岗人员没有其他产业可以安置,导致城市经济失去了增长动力。2009年,铜陵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破局,守护铜陵地方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资源型城市复兴:勇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
1991年,一篇题为《醒来,铜陵!》的文章在当地媒体发表,彰显这座皖南小城的改革决心。很多人质疑,铜陵不靠铜靠什么?但实际上,二十多年来,铜陵逐步实现从工矿城市向现代城市迈进,探索出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铜陵市开发区重点产业分布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申万宏源研究
1)“抓住铜、延伸铜”:培优培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铜工业依然是铜陵的主导产业,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占全市工业产值约七成,面对铜矿资源枯竭和环境约束,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支持铜产业转型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引领绿色发展。从关闭破产地矿山企业,到2008年新中国第一座铜冶炼厂(第一冶炼厂)关闭,再到2017年金昌冶炼厂(第二冶炼厂)关闭,始终在推进产业生态化、高端化发展。
延伸精铜加工,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铜陵过去长期处于铜产业链底端,附加值低。实际上国内粗铜产能过剩,而高端铜产品则缺口较大。铜陵以建设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契机,拓展延伸铜精深加工产业链,逐步从生产粗铜变成电解铜,并发力于替代进口的高精度铜板带。近年来,铜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显著,电解铜产量、铜加工材产量、铜基新材料基地产值不断创新高。
铜陵以实际行动证明不仅仍然可以靠铜,还会用好铜!如今,铜陵市被世界铜加工协会誉为全球铜加工产业领域产品齐全、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完善、极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基地。
2)“不惟铜、超越铜”:积极培育替代产业、做智慧城市先发者。
铜陵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合肥、芜湖、马鞍山,依托长江经济带和皖江城市带建设。2019年底,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规划,从“我与长三角”成为“我们长三角”。有很多文章调侃安徽省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赢家。作为“插班生”,安徽省在努力地深度融入长三角。
近几年直接感受到出行更加便捷,铜陵至上海的高铁于2015年底开通,如今每天单程车次超过20班,可以实现铜陵至上海当天往返,交通便利性大幅提升。借助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铜陵逐步进行新兴产业引入。除了铜产业之外,目前已经培育发展了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也成为了全省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如果说第一轮改革看产业升级提效,那么第二轮改革需要搭上科技的翅膀带来质的飞跃。铜陵是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市,与阿里巴巴、腾讯携手建设“智造”强市,与科大讯飞合作建设“城市超脑”,与阿里云合作建设“工业大脑”。“城市超脑”极大地提高了城市事务的管理效率,让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铜陵首个“工业大脑”试点示范项目——六国化工“工业—环境大脑”带来了磷转化率提升、残磷率下降,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节约磷矿石资源、减少磷石膏固废污染。
这些新兴产业、科技的方向是我未曾见过的家乡,他已经默默地发展的如此多元、先进、智能,在新兴产业布局、科技兴市的战略下期待他不断创下佳绩!我想,这也映射出铜都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
3)不折不扣保护环境,培育第三产业。
资源型城市吃过环境污染的亏,记忆中铜陵大部分时候的天空是灰蒙蒙的,下雨的时候必须打伞,因为空气污染严重导致下的是酸雨。而这几年返乡,发现周末或者小长假可以去的城市内或者周边休闲场地非常多(包括景点、大小型公园、博物馆等),感受到铜陵在认真保护环境、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可能难以想象,早期的工矿城市铜陵在2017年被评为了“国家森林城市”,转变为了绿色城市。
绿色成绩的背后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做了很多实事。例如,为了保护长江进行的铜陵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工作,搬迁居民、关停企业,将上一代人儿时记忆中有血吸虫的长江江心老洲、堆满矿石污水横流的长江码头,建成滨江生态公园和滨江体育公园,被市民亲切称为“铜陵外滩”,甚至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环境保护的同时,顺势发展旅游产业。铜陵面积虽小,但地理资源禀赋较好,长江穿境而过,“山水林田湖”俱全。结合地理资源和历史文化,打造出城市夜游、工业旅行、研学旅行、乡村度假、滨江古镇、文化体验、山水慢城、湿地休闲等具有差异化的旅游供给。本地及周边的居民在空闲时有了方便的好去处,我的母亲就经常结伴去“打卡”,同我分享家乡的变化,每次返乡我也都会去体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闻名而来,感受这座城市的美。
铜陵城市超脑界面
资料来源:央广网,申万宏源研究
资源城市复兴:海外掘“金”,冶铜产业出海
发挥中国铜工业优势,出海开发铜矿资源。全球铜资源分布十分不均,相对集中于南美和非洲等少数地区,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冶炼产品和加工产品生产国,铜矿及其精矿主要从智利和秘鲁进口。1990年代铜陵就已经在大量进口铜精矿,通过江海联运实现低成本。近些年,中国铜业企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际矿业开发和深度合作,在刚果(金)、秘鲁、赞比亚、塞尔维亚、缅甸等地开发铜矿资源,有效提升了我国铜业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和发展韧性。
米拉多铜矿,代表着铜陵铜产业国际化发展新突破。这几年,铜陵人、“有色人”讨论本地产业离不开的话题就是“米拉多铜矿”,这是铜陵有色集团参与打造的安徽省海外最大的资源类投资项目。米拉多铜矿项目位于厄瓜多尔最南部的萨莫拉-钦奇佩省,是当地的首个露天铜矿项目,铜陵有色采用国际尖端技术,充分运用在矿山、环保及社会工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力图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大型铜矿,于2019年7月正式投产。
对于外部而言,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大型海外建设项目的落地,但对于“有色人”而言则是感慨万千。厄瓜多尔在赤道附近,当地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去开矿需要大量的中方力量,而很多铜陵人可能从来没有出过国,去那里意味着一年只能回家一次(项目投产之后经历了全球疫情,很多外派的员工甚至2年多没有回国),且不知道当地的气候、经济、文化环境如何。有色集团当时动员了各业务条线的很多批次的人员去支持米拉多铜矿项目建设,在投产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会不会是白白付出,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铜都人再一次站了出来,这一次为铜产业国际化赴汤蹈火。最终在多方奋斗下,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顺利投产,也成为了当地的战略性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就业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在经济上合作共赢的同时,铜都人也同厄瓜多尔当地居民也建立起了深厚的跨国友谊,比如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厄瓜多尔母语为西班牙语)、在节日里互赠礼物等等。
致敬:铜都精神永存!
借本次撰写返乡见闻的机会,我第一次系统性学习了家乡的情况,也第一次走访“铜官山·1978文创园”参观铜官山铜矿矿工居民遗址,我又一次认识他、了解他、敬佩他。铜陵的城市发展轨迹,是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缩影。资源禀赋强,地下蕴含石油、煤炭、铜矿等资源,在工业建设的初期一跃成为明星。然而,在资源开采殆尽之后,不得不面临艰难的转型。
铜陵走出了“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路径,每一次大胆的尝试,每一个勇敢的突破,每一个改革的动作,都是铜产业爬坡过坎的见证。在时代的洗炼中,这座皖南小城打破了资源枯竭的禁锢,披荆斩棘、飞云踏海,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如今,铜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入列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经有了11家上市公司(截至2024年2月8日),这座工业小城也成为了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是铜陵人口口相传十六字铜都精神,也是近30年里,铜陵始终在曲折中向上攀登,在困难中浴火重生的写照。我为生而为“铜都人”感到骄傲,也提醒自己应当传承这一份“铜都精神”!在此祝愿我的家乡产业兴盛,人民安居乐业,明天会更好!(作者:申万宏源纺服研究团队)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