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财经分析】盘活存量需求不减 资产证券化步入“精耕细作”新时代

新华财经|2024年05月21日
阅读量:

在过去十年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经历了重启、高速发展、“百花齐放”和瓶颈期等阶段,当前重新审视市场发展的深层逻辑和市场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可以促使行业改革和创新,为下一个蓬勃发展周期做好准备。

新华财经北京5月21日电(王菁、杨溢仁)近十年来,资产证券化市场实现蓬勃发展,业务规模从3000亿元攀升至3.4万亿元。实践证明,资产证券化业务在贯彻落实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当中具有独特优势,对加快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资产证券化新机遇——盘活存量需求不减 信披质量与流动性仍具提升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学术副院长,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理事会常务副主席严弘对新华财经指出,“在过去十年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经历了重启、高速发展、‘百花齐放’和瓶颈期等阶段。当前,重新审视市场发展的深层逻辑和市场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可以促使行业改革和创新,为下一个蓬勃发展周期做好准备,毕竟经济转型提升需要盘活存量、提升效能。”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原巡视员沈炳熙表示,基本面持稳对资产证券化融资功能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结构性的差异仍然支撑细分领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发展空间。目前来看,企业对证券化的融资需求尚可,较信贷资产证券化更加强烈。

从反方向来考虑,资产证券化当前“短暂的放缓”,其实有利于行业的“精耕细作”,为下一次新高潮的到来做好准备。“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沈炳熙建议,应该在当前平稳阶段关注资产证券化的精细化发展,包括做好信息披露监管、提升市场流动性,加紧推动行业法规完善、切实践行税收中性原则等。

北京长瓴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斌也对新华财经指出,信息披露是联系融资主体与投资者之间十分重要的桥梁与渠道,也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判断的关键基础。可以说,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有助于防范欺诈的出现,也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进而提高金融产品的二级市场流动性。

“资产证券化旨在将流动性较弱的、有可预测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优质资产,但是目前离此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债务压力迫切需要向‘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模式转变,因此,ABS与REITs就是有效的盘活存量工具。”王学斌称。

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承根对新华财经表示,“2024年以来,资产证券化领域政策利好频出,沪深证券交易所此前最新发布了关于支持资产证券化的规则及其配套指引,并对资产证券化负面清单进行了修订,无疑为资产证券化领域铺设出更为坚实的跑道,也预示着行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中诚信和逸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张逸楠对新华财经表示,交易所的业务指引修订,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参与机构责任归位,提升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并对业务流程中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都有更高要求,以期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张逸楠还提及,受益于国内新能源产业布局不断推进,当前适合作为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类型仍然十分丰富,2023年,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达到约2500亿元,2024年1-4月,相关规模也已经超过了550亿元;此外,消费类和小微企业贷款等分散类的资产,也有成为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较大发展空间。

基于评级机构业务创新成果,张逸楠分享了中诚信和逸在助力资产证券化产品信息披露标准化方面的尝试。据悉,中诚信和逸此前制定了一套符合国内市场特征的分类体系,将存续期指标口径进行统一;同时,着手推动国内ABS标准资产库建设,以解决市场在资产供应、信息披露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短板。

展望后续,王学斌提出了多方面市场发展建议,包括加快实施基础资产逐笔披露实施安排;构建统一的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平台,改善并提高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效率;平等对待投资者与潜在投资者,使其无差别获取拟投产品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制定高标准的信息披露标准,有效平衡信息披露与隐私保护;构建ABS估值与定价基础模型,允许不同机构构建与自身相匹配的ABS量化运算模型;研究探讨成立可靠的数据分销商,允许其出售投资者需要的相关贷款数据,从而丰富投资者数据信息获取渠道。

险资全面参与——投融资两端协同发力 推动资产证券化行业共赢

近年来,随着保险行业稳步发展和监管改革持续深化,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整体呈现了稳健有效的良好运行态势。

从资金规模来看,截至2023年末,保险业总资产达到30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保险资金应用余额超过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023年保费收入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9.1%。从投资收益来看,最近10年保险资金年均财务收益率为5.3%。

从资金投向来看,保险资金既投向公开市场上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投资品,也进行债权、股权、私募基金等另类投资,同时近年来还参与了金融衍生品和REITs等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创新性投资。截至2023年末,保险业通过债券、股票、保险资管产品等方式累计为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资金超20万亿元,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保险资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对新华财经表示,“保险资金作为金融市场上比较稀缺的优质长期资金,承担着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使命。在推进经济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保险资金如何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效率,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是摆在保险资产管理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23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其中将保险资金投资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中未穿透的,风险因子从0.6%调整到0.5%,表明了监管部门对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有利支撑,也为保险机构高效开展证券化业务投资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据中国保险资管协会年度综合调研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末,在198家参与调研的保险公司当中,合计投资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的资产支持计划规模超过1000亿元。

险资投资的资产支持计划产品的基础资产主要涉及到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商业项目等领域。此外,保险资金还投资了券商及券商资管发行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规模约为600亿元;并投资公募基础设施公募REITs近130亿元,以及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等。

“保险机构逐渐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很重要的发行者、投资者和建设者。”

以保险资管机构为载体,保险行业一直在探索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从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情况来看,相关发行机制上逐步由过去的审核制过渡到注册制和登记制,资管公司发行该类产品更加便捷高效。截至2023年末,保险资管机构共注册登记资产支持计划超过90只,登记规模超过4500亿元,基础资产也从最早的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为主,逐步扩展到十余个基础资产类别。

从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优势潜力、增强保险资金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角度出发,曹德云对未来进一步提升保险资金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激发证券化业务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求,要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特别是要优化资金的供给结构,把更多的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区域协调的发展战略。“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融资结构的重要金融工具,需要发挥优势、紧贴重大战略重点领域,才能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发挥好金融市场功能,落实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曹德云称。

第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提升保险资管机构资产挖掘和产品的管理能力。具体来看,保险资管机构应当充分发挥在另类投资领域的专长,在市场化、专业化、法治化的前提下,在政策支持、监管允许、市场需要、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创新产品的形式和功能,以此稳步提升资产证券化业务满足资产端和资金端需求的能力。同时,还应持续加强产品管理,从受托人与投资人双重视角出发,切实履行好产品设计、资产定价、风险管控的职责,提升产品的全流程管理能力,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深化行业合作,构建共赢生态。曹德云解释称,“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时间比较早,而且产品的形式丰富业务规模大,在产品创新、资产获取、产品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管理体系,这值得保险行业去学习。而保险资管机构在资金来源、基础设施投资,长期资产管理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专业优势,在大资管相互融合背景下,各类机构之间可以基于自身的特点和禀赋,加强业务合作,以期实现优势互补,打造互利共赢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生态体系。”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