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调查】千家城投公司“退平台” 转型面临三大障碍
从长期看,破除城投公司“一边化债一边新增”的怪圈需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城投公司“真转型”,否则将无法摆脱城投债务的“滚雪球”模式。
新华财经北京9月10日电(记者董道勇)新华财经从权威部门获悉,2023年至今年8月,城投公司退出“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已超过千家,其中江苏、浙江、山东位列前三。
业内人士表示,从长期看,破除城投公司“一边化债一边新增”的怪圈需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城投公司“真转型”,否则将无法摆脱城投债务的“滚雪球”模式。
“退平台”数量大增
2023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落实,积极兑付高息城投债务。在上述背景下,城投公司转型提上日程。
一方面,城投公司通过“公告”声明退出政府融资平台的形式,向市场传递城投公司与地方政府信用脱钩的信号;另一方面,城投公司积极提高市场化业务占比,满足监管要求。
新华财经获悉,2023年共有724家城投平台在公告中声明退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2024年已有280余家城投公司声明退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体数量持续走高。
“从形式上看,城投‘退平台’主要通过国资委或公司官网公告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城投“退平台”首先是为了落实压降融资平台数量的政策要求,其核心在于向市场传递城投公司与地方政府信用脱钩的信号。
东部某省县级财政局债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上级要求,2024年年底前至少要退出一家“政府融资平台”,2027年底不准再有“政府融资平台”。“目前,我们正在制定相关方面,通过新设、合并重组等方式推动实现转型。”该负责人表示。
罗志恒分析说,从区域分布来看,江浙地区“退平台”企业数量最多。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和重庆5省份“退平台”数量最多。从行政级别来看,“退平台”企业主要集中在区县级。
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副所长周沅帆表示,当下城投公司融资困局在于以前融资渠道太多,尤其是通过各种渠道借了许多高成本资金。他提醒,现在城投公司为追求形式上合规,纷纷与政府脱钩“退出融资平台”,但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后或将更加缺乏监督。
“真转型”任重道远
调研发现,在城投公司“退平台”以及转型发展大背景下,不少城投公司开始探索区域性租赁住房、砂石料业务等完全市场竞争性业务。尽管上述业务能够带来一定现金流,但这些业务一般风险较高。
据业内人士介绍,城投转型的障碍有三点:一是缺少职业经理人,二是缺少有现金流回报资产,三是可能会对社会资本有挤出效应。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城投公司遵守能力边界,专心从事土地整理、政府代建、公用事业等“能力边界内”的业务,很少会被债务问题拖垮。当前,出现债务问题城投企业绝大多数一是过度举债,二是从事太多与主业不相关的业务。
2020年,江西省某地级市城投公司耗资近11亿元获得上市公司奇信股份29.99%股份,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前后共计投入20余亿元。但是在获取控制权后,奇信股份经营不善,于2023年7月退市,退市时市值不到1亿元。
无独有偶,2018年山东省某地级市城投公司斥资20多亿元取得上市公司美辰生态(2024年改名为美辰科技)21.61%股份,并成为控股股东。此后,美辰生态经营业绩持续下滑,该城投公司损失巨大。
“政府兴办城投企业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一位财政领域专家对新华财经表示,城投公司的业务范围需要限定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
上述专家建议,不管是在政府融资平台名单内,还是已经退出政府融资平台的城投公司,应规范其融资渠道,尤其是缩减信托、融资租赁等非标类债务融资,并控制融资成本。同时,推进融资平台整合。
中证鹏元研发部副总经理、高级董事袁荃荃认为,应该建立健全授权经营机制,通过将城投公司承担的隐性债务剥离,让其真正实现“轻装上阵”,真正推动城投转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主体,增强城投公司造血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而使其能够通过经营收益弥补利息支出缺口。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