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一线调研:培育“未来大树” 科技金融如何走向纵深?
调研中,不少声音呼吁,针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初创企业,银行要适当转变思维,用专业的眼光看未来,而不是简单地延续过去的抵押思维、财务报表思维,同时要有容错机制。
新华财经上海11月13日电(记者王淑娟) “把一家科技企业培育壮大,需要社会各种力量来助力。资本方面尤为需要耐心资本,无论是投资基金还是银行,都不能只想捡现成的,不愿担风险。”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舒强如此感叹道。
近期,记者来到上海嘉定区安亭镇调研科技金融发展。这里是久负盛名的汽车重镇,正大举推进汽车“新四化”的跨越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各家银行都“铆足劲”加大科技金融的投放力度。培育“未来大树”,科技金融如何走向纵深?部分企业呼吁,希望银行信贷政策进一步优化,做更多“雪中送炭”的支持,同时根据科技企业发展特点和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九死一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从创业初期的资金链断裂到2023年末B轮融资超5亿元,舒强经历了创业的“九死一生”,也体验了融资环境的“冰火两重天”。至今他对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在2020年他创业最困难时期给出的300万元贷款仍念念不忘,“那是救命钱啊!”
从同济大学实验室走向市场——同驭科技由舒强和同济大学的师兄弟们于2016年9月创办,专注于“新一代线控底盘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作为上海市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试点企业,同驭科技如今已经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汽车线控底盘是关键零部件,同驭科技已建成年产能超170万套的智能制造中心,为80多家知名企业配套两百余款车型,是国内领先的汽车智能底盘系统一级供应商。
回首创业路,初创型科技企业的融资充满了艰辛和不易。舒强2016年刚创业的时候融资非常不顺,用了两年时间才拿到第一笔天使轮融资,但一年多时间钱就花完了,而产品还没有做到规模化量产。
可以说,2019年那时候已经资金链断裂了,股权融资融不到,舒强只能找银行贷款。一开始找了很多家银行都不愿意放贷,因为银行要看企业财务报表,而那时候同驭科技的产品还没有上量,每个月都在亏损,没有现金流,又没有抵押物。后来通过同济科技园的牵线搭桥,某国有行贷了99万元给同驭科技,前提是舒强要提供个人担保,那是第一笔贷款。到2020年,国家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金融扶持政策,另一家国有行给了同驭科技200万元贷款,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也给了300万元贷款。
“那时候同驭科技还是一个很小的企业,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我们上门调研了几次,了解到他们的技术是很有市场前景的,最终审批放款300万元。可以说是在企业的创业关键期给予了关键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兴业银行上海嘉定支行客户经理许超说。
转机出现了,到了2021年9月,同驭科技的产品开始规模上量,累计出货量突破6万台,成为当时中国市场上出货量第一的汽车线控制动系统供应商。2023年12月,同驭科技完成超5亿元B轮战略融资,七大整车厂背景的产业投资方联合投资,这在市场上是罕见的。
随着多年的陪伴,银企合作也不断深入,兴业银行上海分行还为同驭科技定制了并购贷款方案,作为公司实控人的舒强,获得了870万元的“并购贷款”,为巩固企业实控权提供了支撑。
畅通融资:培育棵棵“未来大树”
面对市场新格局,在大浪淘沙中,正如舒强所言,同驭科技除了有硬科技,同时也是幸运的。度过融资难关,也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窗口期,实现了关键一跃。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快速渗透,线控底盘赛道得以快速崛起。
胜华波的汽车座椅电机销量排名全球第一,也是国内最大的雨刮器总成配套厂商。随着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趋势,为了开拓新业务版图,2022年1月胜华波电子科技在上海成立,主要从事更具技术含量的汽车传感器、控制器等产品的设计与生产。
在上海胜华波电子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正忙碌地运作着,一批批自动雨量光线传感器正在抓紧赶制。虽然成立才两年多,胜华波电子的业务和订单已逐步走上正轨,传感器年产能超过了800万只。
胜华波电子总经理张诚臣告诉记者,今年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0%,但由于汽车产业链的账款周期较长,因此公司的流动资金周转需求较大。企业成立初期,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就发放流动资金贷款300万元,后来又追加发放200万元,助力胜华波电子成立初期的业务拓展和项目推进。
今年年初,根据企业的订单变化,兴业银行上海嘉定支行将胜华波电子的信用贷款额度扩大到了1000万元,作为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不仅是给贷款,兴业银行还牵线搭桥,通过客户资源,为胜华波电子介绍芯片生产企业,联动助力产业升级。
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这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目前,我国已经涌现了像同驭科技这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如何扶持更多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从科技金融的角度,融资渠道仍待畅通,才能培育起棵棵“未来大树”。
调研中,不少声音呼吁,针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初创企业,银行要适当转变思维,用专业的眼光看未来,而不是简单地延续过去的抵押思维、财务报表思维,同时要有容错机制。
“要在大的变化中寻找机会,变中求胜才会有所作为。资本也一样,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需要专业的眼光,更需要耐心。”舒强建议,畅通资本市场渠道,支持更多成长起来的科创企业快速上市,也期待有更多耐心资本对科创企业进行长期投资。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