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守”艺人|陕西安塞信天游:古老歌谣的现代生命力
延安市安塞区是保留传承黄土风情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绘画之乡”“民歌之乡”“曲艺之乡”,五张光彩夺目的“名片”见证了安塞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地政府和一批批非遗传承人的努力革新、锐意进取下,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新华指数研究院调研人员近日走进安塞,推出传统“守”艺人系列报道,讲述五张“名片”的故事。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这熟悉的旋律是很多人对陕北民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高亢明亮、悠扬奔放的唱腔,结合质朴苍凉的音色和真挚奔放的情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红色基因,是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安塞民歌手王泽伟介绍:“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重要表现形式,安塞民歌也以信天游为主,大多即兴创作,我们看见什么唱什么,这与陕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接地气、反映百姓的心声,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植根于当地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正是其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安塞民歌手王泽伟和陕北民歌工作室成员在接受采访 胡蓉摄影
安塞区民间艺术培训中心主任、陕北民歌省级传承人王建宁正带领他的团队加紧排练,不久之后将奔赴北京参加央视节目的录制,他说:“我们安塞有很多人才,如何发掘和培养人才,寻找契机把他们推荐出去,这与我们政府的重视和推动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二十年前,安塞当地政府就为从事民歌演唱的人才提供了编制,还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比赛,通过比赛获奖给予奖励,极大地激发了歌手们的积极性。安塞民歌因此快速发展,走出了刘妍、贺东、刘春风、王二妮等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歌手。
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安塞籍歌手王建宁现场演唱《梦回延安》
如今,陕北安塞民歌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里有着年龄层次丰富的歌手群体,通过专业培训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传承不断代,为安塞民歌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传统艺术内容和展现形式上的竞争变得激烈,安塞民歌歌手曹慧和王晓燕除了日常表演之外,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作品,也获得了不小的关注度,这种"线下+线上"的推广模式,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但同时,她们也有困惑:“现在市场更看重流量,一些传统的、质量高的作品反而得不到太多关注。”传统陕北民歌受限于方言隔阂、曲调的地域性等问题,也有了创新的紧迫感。如何在保持艺术本真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我们会对歌词和演唱形式做一些大胆尝试。” 王泽伟列举了几项创新内容:“在保留陕北民歌的核心元素的基础上,新民歌创作加入了符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词汇,让内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另外我们演唱的时候加入其他表演元素,考验歌手综合能力。当我们出国参加海外表演时,虽然存在语言障碍,但将歌词翻译成英文,以字幕的形式呈现在现场。”王建宁也表示:“这边的文化部门也积极支持创新,计划每年推出一部剧,支持每位歌手创作一首新民歌。”
从革命年代的红色歌谣,到新时代的文化名片,陕北民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只要还有人唱,山丹丹花就会一直红艳艳。在政府支持、艺人坚守和创新探索的共同作用下,这朵黄土高原上的艺术之花必将更加绚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