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工业智能新高地 首批10家“工赋链主”企业授牌
首批10家上海市“工赋链主”企业正式授牌。上海外高桥造船、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致景信息科技等10家企业经过培育,发挥“工赋链主”带动作用,引领赋能重点产业数智化转型。
新华财经上海1月10日电(记者高少华 龚雯)记者从10日举行的2025“工赋®上海”创新大会上获悉,上海近年来在全国率先布局工业互联网,提出“工赋上海”行动,实施了两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梯队。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张英表示,随着AI大模型加速演进,工业互联网迎来新一轮增长机遇期。2025年是“工赋上海”品牌创立五周年,五年来上海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链主平台加快培育,工赋生态优化完善,已成为“上海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
面向未来,上海将聚焦高端制造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促进工业互联网和大模型、5G等深度融合,加快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场景引领行业智能转型,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发展生态,着力打造工业智能发展新高地。
当天大会上,首批10家上海市“工赋链主”企业正式授牌。上海外高桥造船、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致景信息科技等10家企业经过培育,发挥“工赋链主”带动作用,引领赋能重点产业数智化转型。
第二批上海市“AI+(联合)创新工作室”也正式授牌,新一批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同时启动。上海市“AI+(联合)创新工作室”覆盖“3+6”重点产业,在设计研发、生产运营、检测检验、组织协同等环节持续推动各类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推动赋能集智创新。
2024年度上海市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也在大会上正式发布。“飞梭智纺”“宝联登xIn³Plat”“星云智汇”等10个标杆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强化能力建设,推动数字化服务普及,促进制造业模式变革。
中国联通、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共同打造的工业5G蜂窝技术路线图。5G、边缘计算、开放自动化等技术正在重塑工业控制的核心架构,工业控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将推动5G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应用。
当天大会上,《工业垂类大模型实施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由上海库帕思科技、中国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等单位共同编制。《实施指南》面向工业垂类大模型的应用架构、能力要求以及其在工业制造流程中的赋能作用,提出系列实施原则和框架,为制造业企业工业垂类大模型应用提供标准指引。
同时,11家工业企业和工业操作系统生态企业联合发起工业操作系统协同攻关和应用推广倡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到2027年完成约200万套工业软件和80万台套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上海企业将携手合作,发挥各自领域专长,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研发创新和应用推广。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