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指数对话种业科学家:关注“隐性饥饿” 强化国际合作 践行大食物观
新华财经海口1月10日电(潘宇昕) 1月8日至10日,第四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在海南三亚举行。新华指数研究院就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现代种业等前沿议题同与会专家展开交流。
中国为全球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正向着“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迈进。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食物消费需求。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构建可持续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表示,我国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开发“土特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具有广阔前景。目前我国精制谷物与红肉消费过量,高油高盐摄入普遍存在,过度加工食品摄入增加,膳食不平衡较为突出,“隐性饥饿”依然存在。
图为新华指数研究院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进行交流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塞苏耶夫·瓦西里表示,黑麦富含氨基酸、维生素E、钙等,有助于人体营养全面均衡。在吉林省白城市,俄罗斯科学院和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携手合作,共同推进的冬黑麦研究项目已经持续了15年之久,成功选育了适合北方地区越冬的品种,成为农业合作的典型案例。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科索拉波夫·弗拉基米尔表示,黑麦是仅次于小麦的俄罗斯第二大粮食作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耐寒、抗旱的冬黑麦不使用化肥,能够帮助改良生态环境。
“就农业资源来说,东北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去年以来,我们启动建设新时代东北振兴发展力指数,调研过程中也深入观察到了‘东北粮仓’迸发出的澎湃动能。”新华指数研究院副院长亓芳芳说。
图为新华指数研究院团队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塞苏耶夫·瓦西里、科索拉波夫·弗拉基米尔进行交流
玉米是全球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在中美洲的古老文明中,玉米被视为生命的象征。新华指数研究院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张保贺表示,国内鲜食玉米产业于2015年前后从普通玉米产业中脱颖而出。目前,国内玉米种植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从普通玉米种植向经济效益更好的鲜食玉米、青储玉米等经作种植转变,形成了“镰刀弯”地区鲜食玉米产业带。以五寨甜糯玉米为代表的山西玉米产区快速发展,五年来山西五寨甜糯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震荡上涨走势,期间,产业发展基础持续稳固,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品牌传播力也呈上涨趋势。
图为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培育的诱变选育玉米抗性突变体
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营养全面且健康,享有“地下苹果”“第二面包”等美誉,在全球粮食安全及地区扶贫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国内马铃薯产业不断壮大,薯制品产销翻倍扩容,消费迭代升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振兴农业农村经济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新华指数研究院研究监测显示,2024产季,甘肃定西种薯产销品种发生重大转变,传统加工薯逐步被兼用型“陇薯 15 号”等代替。河北围场加快马铃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马铃薯淀粉、粉丝等加工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进口或转口贸易成为发展亮点。贵州威宁洋芋绿色生态种植优势明显,绿色生态产品销售量增长较快,2024产季贵州市场价格长期高于全国均价,获得较好收益。
对于如何更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樊胜根建议,应优化政策对食物供给体系各环节的支持,加大对森林、草原、水域资源、设施农业等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形成大食物统计监测体系。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尤其是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扩大现有的对话体系,纳入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等主体,搭建世界级平台,建立科学、政策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多向联系。